癌症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恶毒的现代恐怖“幽灵”。而在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的某个实验室中,有这样一群一丝不苟、废寝忘食的研究者,正在研究一种十分致命的癌症——脑癌(胶质瘤)。动物中心、细胞房、切片室……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近来,药学院中药单体开发应用团队通过整合了生物信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合成三种学科的技术,筛选并优化改造出毒副作用小、抗胶质瘤活性更高的中药单体。此研究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这个在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仅成立3年多的实验室,诞生了不少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他们长期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中靶向YAP的药物开发,发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论文,申请过多项发明专利,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先后落地。开发经济有效、血脑屏障透过率高及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药物来治疗胶质瘤,是全球医学界都在攻坚的难题。而药学院中药单体开发应用团队也正在挑战这个难题。 健康资讯网
走进团队,现场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认真且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实验。显微镜下,对照组的肿瘤细胞肆意地伸张着自己的触角想要拼命地向外扩张。但加入团队筛选并优化的药物后,这些肿瘤细胞就嚣张不起来了,一个个都变得圆圆的,“无精打采”起来。动物中心脑立体定位仪旁,一位同学正在冷静地注射胶质瘤细胞到小鼠的大脑纹状体中,这熟练且精密的操作使人佩服不已。该团队成员也经常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与各位优秀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了解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拓宽知识面。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中药单体及其衍生物已成为开发新的抗癌药物的重要来源。”该团队创新性地通过生信分析筛选与治疗GBM相关的中药单体,并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针对性地筛选靶向YAP的中药单体,率先对β-榄香烯进行双胺基取代获得了溶解性更好、生物口服利用度更高,生物活性更优,且毒副作用小的β-榄香烯双胺基取代衍生物。他们这种先“生信”,再“药理”,后“优化改造”的药物筛选及改造体系具有创造性和重要性。
学生在用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
学生在用脑立体定位仪构建胶质瘤小鼠模型
实验室部分老师和同学参加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