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邦尔骨科医院脊柱科王开敬主任团队在“天玑”骨科机器人的辅助下,高效、精准地完成一例胸椎压缩性骨折,推进医院骨科临床治疗向微创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前几天,42岁的张阿姨骑电瓶车摔倒致胸椎压缩性骨折紧急送至杭州邦尔骨科医院就诊。急诊医生接诊后详细查体,结合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收入脊柱科住院治疗。
▲影像检查示患者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
王开敬主任介绍,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日常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微创手术来治疗,它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切口小,出血少,从而避免了肌肉软组织剥离过多所导致的迟发性脊柱不稳。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以早期下床活动,为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和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州社区新闻网
最终,脊柱科王开敬主任团队在骨科机器人定位下,通过3D图像确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置钉方向以及置钉深度。接着,在机器人系统导航下,机械臂精准移动到置钉位置,医生只在置钉部位切开约1.2cm切口,沿着机械臂所指方向钻入导针,并沿导针置入椎弓根即可,从而使椎弓根螺钉能够以较理想化的方式打入,保证了患者手术的有效性。
“机器人手术的意义,就是为了减少人手置钉产生的误差,通过精确的定位系统将螺钉精准地置入到理想的位置,一步到位。”脊柱科王开敬主任说,在常规的骨科手术中,医生只能凭借经验及手感,往往还需要借助X光射线在术中透视看到骨头,为了定位准确,患者要反复“吃”射线。一次定位不准还要重新透视再次打螺钉进行调整。可以说,骨科机器人真正实现了复杂手术简单化、常规手术微创化、疑难手术个性化,为骨科患者获益。 省市新闻网